中企工培(北京)教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首页 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

CIM是什么?BIM企业及从业者的角度对CIM的认知和思考

来源丨城市信息模型CIM


    一、企业BIM战略定位

    2019年笔者为近10家地产百强企业和施工总包企业做BIM技术的专题交流,讲解结束之前都会给出一个简单的BIM思考题,贵司的BIM定位是辅助设计?还是辅助施工?还是辅助设计和施工?或者是整个企业通过BIM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还是为行业提供BIM/CIM解决方案?还是以BIM/CIM为核心进军智慧城市、建筑互联网产业?并表示如果高层对企业的BIM定位不清晰,如何去实现企业的BIM目标,很容易让下面的BIM团队人员迷茫。

image.png


    A——BIM辅助设计

    B——BIM辅助设计和管控建造

    C——BIM辅助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D——为行业提供BIM/CIM解决方案

    E——BIM/CIM上升到产业高度

    1、BIM辅助设计

    绝大部分设计院BIM定位是“A-BIM辅助设计”

    笔者认为目前的情况,“BIM辅助设计”比“BIM正向设计”叫法更合理。

    (1)目前BIM正向设计的效率低下,绝大部分设计院的BIM盈利模式没有走通;原因主要有下图中的四个;

image.png


    (2)“BIM正向设计”规模化量产的时机未到:三五年后随着国外BIM软件的成熟和国产化设计BIM软件的出现,加上5G技术的普及、超算云技术的应用,也许是“BIM正向设计”的开始;

    (3)第一批推广BIM的大设计院多数暂停大规模推广BIM正向设计,发动全员BIM进而改变设计作业方式(CAD作业到BIM作业)转型升级行动都不了了之,维持现状“让子弹先飞一会”,主要发挥BIM辅助设计解决二维设计的局限问题;

    (4)笔者相信未来三五年智能建模、“一键”出图、“一键”出量、“一键”效果图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实现的,目前装修行业和软装行业已经做的非常好,形成了BIM专项应用的闭环;

    (5)相对施工单位、开发商,设计院对外拓展BIM合同业务的欲望更强。

    2、BIM辅助设计和管控建造

    大部分施工单位定位于“BIM辅助施工”

    施工单位BIM应用后来居上,且很明显对BIM的价值更认可,BIM在施工阶段的落地的应用点更多。当然目前也有一些大的EPC总承包单位和地产公司定位“BIM辅助设计和辅助施工”。

    施工单位对CIM的关注略少,后续CIM工作推进中,短期内BIM模型接入CIM平台的需求也比较简单。

    3、BIM辅助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一般指房地产企业的BIM定位,数字化转型升级

    定位“C”的难度是最大的,一般笔者给房地产企业讲的最多,设计、工程、物业、招采、造价、审计、发包、财务结算、考核等部门均围绕BIM参与进来。地产整体通过BIM进行改造数字化转型升级,笔者认为目前的BIM成熟度还不够去支撑,可以逐步塑造企业的BIM环境去推进。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万达了,万达BIM是“C”最好的代表,投入了亿级的资金、整合了大量的BIM软件公司、设计院,通过BIM技术对万达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在BIM技术应用的“无人区”探索。

    4、为行业提供BIM/CIM解决方案

    BIM创业公司、BIM软件公司、设计院系BIM公司居多

    大部分有IT能力的BIM创业公司、传统建筑软件公司都在努力,对外输出BIM技术和BIM产品解决方案,且进军CIM领域的越来越多。

    部分龙头设计院在BIM行业重新打造商业模式,由于“BIM正向设计”深度上的瓶颈,向广度发展,业务不再限于设计BIM且不断加强IT团队建设,同时进军CIM领域。如中国院成立中设数字、华建集团成立华建数创、同圆设计集团成立了同圆数创等一批单位为代表,A到D的转变,且均取得了非常好的发展和业绩。和笔者所在公司一样,正在努力为行业提供落地的BIM/CIM解决方案。

    5、BIM/CIM上升到产业高度

    跨界的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巨头公司

    BIM上升到产业高度思考和布局的公司之前比较少,BIM和智慧城市的关系之前也是弱关联状态。


image.png

    图片来自平安城科官网


    年前平安城科中标的项目——7088万中标公告!深圳市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一期)项目总承包。笔者认为平安城科可以算定位“E”的代表,不仅仅是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领域研究BIM,还在研究打通整个上下游产业链。

    通过以上不同层次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CIM的出现和不断发展,BIM随着CIM与智慧城市的关联逐步变为强关联关系。定位“D”和“E”的BIM企业会越来越多,也促使很多BIM企业积极思考未来的发展道路。

    未来前5家科创板或创业板的第三方BIM公司,比例最大的可能是从设计院诞生且有规模化IT开发能力的BIM公司。目前“D”定位的设计院系的BIM企业已有多家在冲刺年均亿级合同额,且多数在进军CIM领域,部分已经拿到CIM业务。CIM业务偏后端的运营管理和集成,需要长期更新维护模型数据和迭代管理平台功能,未来可以形成比较好的商业模式和比较大的产值利润增长点。

    二、不同角度的CIM理解

    不同领域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就不同,CIM的思路也不同。这里重点从BIM角度阐述对CIM的思考。

    1、BIM角度——BIMer的CIM思考

    对于BIM公司和BIM人员而言,都是开心的,前面的文章也提到“CIM增强了BIM公司的第二“着陆”方向”,不仅拓展了BIM公司的业务板块,也增加了BIM公司在IT方向着陆的机率。

    从BIM到CIM,BIMer变成CIMer。如果还是原来的BIM思维,可能很难跟上发展的潮流。CIM概念来源于BIM(建筑信息模型),从BIM到CIM,从Building(建筑)到City(城市)。

    CIM=City的BIM=城市级的BIM,这是狭义的CIM理解,但很有助于快速推广CIM技术,很多同行业表示短期内过大的CIM概念不利于初期推广。

    BIMer直观的感觉:

    城市级BIM平台和项目级BIM平台不一样

    城市级BIM模型和项目级BIM模型不一样

    城市级BIM数据和工程级BIM数据不一样

    城市级BIM应用和项目级BIM应用不一样

    城市级BIM管理和项目级BIM管理不一样

    也不是简单的CIM模型=BIM模型+BIM模型+……+BIM模型,有人说各个项目的竣工模型一拼就是CIM模型,这个理解也是错误的。

    CIM模型≠各个项目BIM竣工模型组合

    下面这张图是益埃毕的实际工程中不同的BIM应用的是不同的BIM模型(任务信息模型TaskInformationModeling),施工BIM服务总会搭建各类专项BIM模型并应用,如土方BIM模型、基坑BIM模型、临建BIM模型、支撑体系BIM模型、脚手架BIM模型、模板BIM模型、室外景观BIM模型、小市政BIM模型(建筑物和市政衔接)、砌块排布BIM模型、建筑BIM模型、结构BIM模型、机电BIM模型、装饰BIM模型、幕墙BIM模型、装配式BIM模型等。除此之外还有进度BIM模型、造价BIM模型、竣工BIM模型等。


image.png


    CIM需要上面的这些BIM模型都进入吗?当然不是。所以,CIM模型=CIM任务的信息模型,不一定是一个城市的模型,根据任务(Task)的需求去制作、处理、接入模型。

    同一个项目不同的BIM应用场景或应用点需要的模型不一样,但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会对不上,因为通过BIM软件统一了同一个项目不同BIM模型的原点坐标和定位。同样BIM模型是CIM模型的细胞,靠GIS去定义城市时空数据,靠GIS去统一不同细胞(BIM模型)的坐标系统实现互通。

    2、GIS角度——BIMer的CIM思考

    站在GISer的角度,智慧城市CIM应用就是希望应用数字化地理(3DGIS)的力量,基于GIS整合BIM和IoT建设智慧城市。对于CIM平台开发而言GIS的框架性是比BIM有优势的,集成和管理的维度是不一样的;BIM可以基于一个楼进行深耕做出亮点带去巨大的经济价值,BIM的微观可考虑到单个建筑构件甚至构件的内部构造;一个楼两个楼是很难发挥GIS价值的,所以GIS的天然思维就是宏观的。

    由于GIS不是笔者擅长的领域,也无相关素材支撑,在此不多阐述。

    3、IoT角度——BIMer的CIM思考

    物联网(IoT)领域的专家,可能觉得是IoT支撑智慧城市建设,他们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布设各种传感器,完成数据传输、收集这类事情。站在CIM的角度,物联网(IoT)首先需要物,“物”就是CIM模型。

    BIM圈的一些搞产品的大佬,总觉得做BIM的就是低端搞模型的,他们搞BIM平台产品就是高端的。笔者看来,无论是从事BIM模型制作和BIM应用的公司还是BIM平台软件的开发公司,不分高端和低端,各有各的价值。物联网领域专家的角度,是否觉得“物”是最重要的或是低端的技术?笔者不得而知。

    由于IoT不是笔者擅长的领域,在此不多阐述。

    4、智慧城市角度——BIMer的CIM思考

    智慧城市通过IOC(城市大脑)来打通系统、汇聚数据、构建数字孪生,辅助城市高效运行、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升城市载体功能、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从技术维度看,CIM将物理城市映射到数字空间、构建城市级CPS(物理信息系统)也就是数字孪生城市,BIM解析单体建筑,GIS标注空间位置,IoT与5G配合实现城市部件的全面感知互联。(本段话为天津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于良提供的观点)。

    智慧城市推行多年,智慧城市领域的专家们深知这个事情不容易。他们会疑问:CIM能否真正融入到智慧城市应用?所有智慧城市应用场景都需要CIM模型?当然不是

    由于笔者对智慧城市研究较少,在此不多阐述。


    5、CIM角度——BIMer的CIM思考

    (1)CIM概念的正确理解

    宏观+微观(GIS的宏观数据+BIM的微观数据)

    室内+室外(BIM的室内空间+BIM和GIS的室外空间)

    地上+地表+地下(地上BIM模型+地表的GIS模型+地下设施管廊及地质BIM模型)

    静态+动态(BIM和GIS的静态数据+IoT的动态数据)

    CIM=城市级BIM+城市级GIS+城市级大数据

    当然CIM是一个代名词,不一定非要城市级才是CIM,而是指城市规模的海量BIM数据、GIS数据、IoT数据。

    CIM应用=CIM模型(微观BIM静态数据+宏观GIS静态数据)+智慧城市各种应用(IoT动态数据)。CIM模型包含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下管线、地址、水体和地表等7类基础数据资源。

    (2)CIM的最佳牵头方是谁?——均为个人思考不代表政府观点

    CIM由住建体系提出,已经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核心的三大要素BIM、GIS、IoT已被公认。但笔者最近一直思考:从住建部角度(BIM)的这条线牵头思考问题能否代表CIM的方向?还是自然资源部角度(GIS)的这条线牵头思考问题更能代表CIM的方向?或是工信部角度(IoT)的这条线牵头思考问题更能代表CIM的方向?

    笔者认为CIM技术应用住建体系(BIM)这条线统筹思考问题更合适。

    (a)住建部方向的思维

    推动BIM的大规模应用,并进一步推进城市CIM平台的部署,把CIM作为智慧城市底版或者操作系统来建设,智慧城市以CIM为基础生长,将智慧城市的应用场景植入CIM平台统一操作管理。支撑单体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接入,实支撑城市规划、多规合一、建设,统筹利用数据资源、支撑城市管理精细化。支撑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

    (b)工信部方向的思维

    加大BIM、GIS、CIM、IoT、AI、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进而促进产业化发展和产业升级。

    (c)自然资源部方向的思维

    GIS的先天优势支撑CIM平台的研发;通过CIM更有效的地理国情普查、登记、定位,对自然、人文、经济等多项地理元素进行有效的统筹和管理;通过CIM更有效的进行城乡规划(住建部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已经划入自然资源部)。

    知识补充<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从2013年到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人文地理包括交通网络、镇村(街道)以及学校、医院、体育、文化等设施分布;经济地理则包括商店、企业的类型和分布等。>

    (d)发改委/网信办方向的思维

    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建设IOC(城市大脑)、CIM管理平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府决策施政精准,应急联动指挥高效。

    2020年BIM派的CIM公司、GIS派的CIM公司、IoT派的CIM公司、智慧城市派的CIM公司及对口专家们可以展开很好的论述。



    三、CIM产品方向

    2017-2019年,国内有7家BIM公司宣称发布了CIM平台,2020年预计会有新增20家以上单位宣称拥有CIM平台。

    笔者认为,CIM产品或CIM项目必须体现出BIM、GIS、IoT三大主要核心技术的集成,加以区分BIM产品和BIM应用。

    CIM平台的概念过大,不同的CIM场景应用,功能模块和需求指标库完全不一样。笔者认为CIM产品开发方向可以从单个地域或单个场景突破:

    1、单个地域CIM管理平台

    如:

    智慧社区CIM平台/智慧街区CIM平台/智慧古村落CIM平台

    智慧园区CIM平台

    智慧校园CIM平台

    智慧景点CIM平台

    智慧生态保护区CIM平台

    以智慧社区CIM平台为例:

    a、通过建立社区数字模型,可以为社区提供直观的三维展示。结合社区管理业务,形成可视化管理,将各职能部门分散业务整合打通,分层管理,科学调度,使数据共享,精细化社区管理,实现网格化社会治理联动,打造“美丽社区”。

    b、具体应用点和应用模块如:空气质量监测、动态能源监测、垃圾箱分类管理、楼道堆物管理、市民各类需求的精准联系、社区党建、舆论民情双向感知、社区应急管理、社区安全管理、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火灾烟雾报警、煤气泄漏报警、特殊时期的社区疫情管理、人员出入监测、停车管理、环境和人员的异常识别和及时报警等。

    c、通过CIM平台建立一个智慧社区的联动平台、夯实一张综合网格,以信息化手段进行功能集成,形成智慧社区CIM管理平台和社区居民手机端APP,居民可通过手机客户端APP以拍照、录像、语音等形式上传、回复,智慧社区CIM管理平台后台对各项数据进行统筹、定位、分析、处理,以实现快速响应。最终实现为居民、小区、街道办及政府带来管理、安全、服务的实际效益。

    2、专项场景CIM管理平台

    当然这里笔者是有一个疑问的,单个智慧城市场景应用的CIM平台是否算CIM平台?从政府的角度看:

    a、目前住建部的CIM基本概念更强调整合场景和整体性,目前试点城市的试点CIM项目也是把各种应用场景融合进城市的CIM平台。

    b、住建部提出的部、省、市三级CIM平台建设框架体系,说明管理层级能到市一级,再往下专项场景的CIM应用就是城市自己管理的维度。

    c、专项场景CIM应用产品能否算CIM产品,只有等相关的CIM平台标准出台后才能看到定义。

    目前智慧城市应用的产品多为专项场景的管理平台,而且产品成熟度比较高,有大量的成功应用案例。这类公司如果结合BIM/CIM技术也会非常快的转变,未来不可小觑的一支CIM力量。专项场景应用平台如:

    城市智慧灯杆CIM平台

    城市智慧井盖CIM平台

    城市智慧工地CIM平台

    城市智慧垃圾桶CIM平台

    城市智慧排水管理CIM平台

    城市智慧停车CIM平台

    以城市智慧灯杆CIM管理平台为例:

    a、城市级智慧灯杆数据量也足够大,有效的进行灯杆BIM模搭建和编号、GIS技术进行定位、IoT动态数据的连接,把一个新型智慧城市的智慧灯杆全部有效的管理。

    b、城市智慧灯杆CIM管理平台主要为监测管理灯杆收集各类数据和灯杆的管理。平台应用模块可以包括:一张图数据展现、单灯照明控制、视频监控、信息发布、一键报警、环境传感、广播系统、无线WIFI-AP、充电桩管理系统、报修定位、巡查管护等。当然每一项管理模块本身也是一个功能的集成。若实现了也将是一个很好的CIM案例。

    四、CIM业务承接模式

    截至目前,从已实施的CIM模型招标和CIM平台项目招标来看,BIM流派的公司中标比较多,大大鼓舞了BIM公司对CIM的关注和研究,智慧城市领域的大公司和物联网流派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也都中标了CIM业务的记录。不论如何承接业务,都离不开CIM平台,而没有CIM平台软件就谈不上城市级数据,更谈不上CIM应用。解决CIM平台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方式。

    1、联合体

    从目前的CIM模型和CIM平台招标来看,几乎都是联合体。CIM的本质是一种技术集成,而有的单位擅长“智慧”、有的单位擅长“专业”、有的单位擅长“BIM”、有的单位擅长“平台开发”,各有所长,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并做到极致,所以组成联合体很符合目前的状态,牵头人最大的工作是协调各方。

    2、自主研发

    目前已经有单位专门进行CIM平台的研发,笔者最近也发现了几家专门定位于“CIM业务”的新公司,在整合各项技术提出自己的CIM场景应用/平台管理解决方案,打造一个自身CIM技术体系的小闭环。

    3、收购

    对于巨头公司而言,非常清楚收购比自主研发的风险小,收购经市场验证的CIM平台产品,投入的资金是可预知的明确的数字。自主研发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可能是个无底洞,部分机构CIM研发投入的钱和时间可能打水漂。基于CIM市场的无限想象空间,进军CIM领域的大公司会越来越多,所以未来几年出现的各类CIM平台产品被大企业收购的概率很大。


image.png


    五、CIM学术交流的现状

    1、CIM行业交流

    由于笔者认知有限,也是CIM的初学者,疫情期间一直向做CIM业务企业的领导、智慧城市领域的领导请教和学习。整体上市场层面都在积极关注CIM动向,但CIM交流学习的机会太少。正在实践CIM项目和城市CIM试点工作的企业,基于商业因素不便公开发声;也与可能试点期间,可能各方面的CIM成果还不成熟不适合分享。

    但客观上应该提供一些渠道让大家去了解CIM,也有很多人正在努力了解CIM和我们交流。所以笔者坚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写文章,普及CIM知识,不断学习、积极实践并不断分享。只有整个CIM行业的生态环境好了,市场才能做大,各类CIM企业才能更好。当然也许现阶段的认知和观点是不到位的,和政府CIM推进方向是有差距的、甚至错误的。

    2、CIM学术现状

    目前大家对CIM的定义不是很统一,高质量和有具体案例CIM论文极少,忙于一线CIM实践工作的专家可能没有精力发论文。现在的不少CIM论文都是基于概念做的综述,这也说明CIM正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2020年-2022年应该是国内CIM基础研究的高潮,可能2020年会出现专门的CIM主题的峰会,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相关CIM相关联盟、相关学会的CIM专委会将逐步诞生,共同推动CIM技术的发展。

    六、CIM的中国机遇

    1、BIM的中国体系

    BIM时代,中国市场是自愿加入西方为主导的BIM体系(软件体系、交换标准、分类编码、行业组织等),尽管“学费”昂贵,却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最优选项,通过BIM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工程设计、建造水平和信息化成熟度才是目的。近几年在BIM模型数据的施工、运维应用软件上,中国企业也取得了很多成绩。

    西方BIM体系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根据国情走自己BIM道路之风日盛。我的老师中国BIM发展联盟理事长黄强校长(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为国内各界BIM的领导层举办了九期BIM高级研修班,一直在努力探索中国BIM之路,打造中国的”BIM芯”。笔者3年前提出,结合现状中国的BIM应“中为体、西为用”方针,也获得了黄强校长的认可。

    中国要有自己的各方面BIM配套体系,西方好的BIM软件不排斥拿来用。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固步自封,不排斥其他国家的BIM研究成果,在加大自身BIM基础研究的同时集中力量干大事,逐步努力掌握BIM的一些核心技术。如BIM成熟度评估体系,中国有全球最大BIM项目应用市场,有足够的BIM实战机会和经验积累,去优化完善成熟度标准;同时诸多重大项目涉及BIM数据安全、地下空间安全、人防安全、城市安全等问题,工程模型不宜轻易外发,中国应该建设自己的BIM成熟度评价体系。

    2、CIM出现所处的国际国内时局

    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提到大清朝面临“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当时所描述的变局,是指当时的中国从长期习以为常的内陆文明突然面对浩瀚无际、知之甚微的海洋文明的新世界。21世纪的世界变局相比19世纪不一样,这个时代的世界之“局”也有两点:从空间上来看呈现出从海洋时代向太空时代前行的趋势;从内容上看,以工业文明为中心转向以信息化为中心,这个时代之“变”就是如何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信息文明转型。

    这两年中央领导讲话中多次重申,“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许多人一略而过,没当回事。这并不是官场的套话,实际上是对当今国际形势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国际领导力继20世纪初之后再次出现洲际式转移。笔者看到近日国家11个部委联合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诸多官方文件的第一句话,意义深刻。

image.png


    3、政府对CIM技术的响应速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措施,就是敏锐地意识到新时代世界变局的特点而采取的占领战略制高点之策。上面提到的中央领导反复强调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也是对国内治理出现综合难度的重大判断,在城市综合治理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CIM如何助力,需要政府和市场共同努力。针对中国学术界提出的CIM体系,CIM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

    (1)国家住建部2018年11月发布行业标准《“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技术标准》的征求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可在BIM应用的基础上建立CIM”;

    (2)国家住建部2018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运用BIM系统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查审批和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建城函〔2018〕222号)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函》,展开CIM试点建设,这两个文件也可以看出政府的重视程度和反应速度;

    (3)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把CIM纳为“鼓励类”产业;

    (4)国家工信部在2019年展开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BIM平台建设中,第一包为“BIM软件与CIM平台集成开发公共服务平台”;

    (5)国家住建部2020年把“加快构建部、省、市三级CIM平台建设框架体系”作为九大重点任务之一进行工作部署,从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入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image.png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政府高瞻远瞩的政策和对新技术的反应速度,让CIM一词走进大众视野。住建部的CIM试点城市南京和广州目前推进的也非常快,均投入数千万的资金,正在加大CIM的基础研究、CIM的标准编制、CIM试点区域的建设同时集中力量干大事,此时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CIM的中国机遇

    城市信息模型(CIM)概念由中国学者提出,并不断深化其概念及理论。CIM时代,中国能否弯道超车,引跑全球呢?

    中国的城市数量众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比重也不断加大。中国领先移动互联网与新的商业模式的结合,将使中国的智慧城市市场空间远超其他国家,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科技创新领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因此CIM也有广阔的“从项目实验到试点城市、再到全面推广”的空间。2018年《雄安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这将是新型智慧城市的重要起点。

    (1)在工程项目建设中,2018年11月中旬,国家住建部将南京、北京城市副中心、广州、厦门、雄安新区列入“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进行工程项目审查审批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五个试点城市。2019年1月11日,《雄安新区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提出CIM技术应用,逐步推行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代替工程监理制度。实现城市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数字化、在线化和智能化,改变城市面貌,重塑城市基础设施。

    (2)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广州、南京、佛山、深圳等地已经启动CIM平台开发和CIM试点项目建设。CIM平台通过集成BIM、GIS、物联网(IoT)、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先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步或超期形成与实体城市“孪生”的数字城市。同时利用CIM的可扩展性,可以接入诸多城市公共系统的信息资源,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支撑数字孪生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决策分析,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CIM也将成为智慧城市和数字孪生城市的核心资产之一。

    目前应加强CIM基础研究、加快CIM理论体系的形成,同时加强CIM关键技术攻克、CIM平台开发、CIM人才培养、CIM学术交流、CIM标准编制等生态建设工作。CIM平台和CIM项目试点结束后,应充分交流和分享各地方的不同的CIM试点经验;政府部门应抓住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及时起草关于CIM技术、CIM平台的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快速推动中国CIM产业的发展,并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在住建部门、工信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发改委、网信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市场企业的响应及实践、广大CIMer共同努力下,CIM概念未来有望和BIM概念一样得到国际上广泛的认可。

    同时国内各界应加强港澳台地区的CIM交流与合作。目前东盟国家、中亚国家、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城市更新建设等领域与中国合作也越来越多。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未来几年可以考虑把CIM标准评价体系、CIM平台产品、智慧城市CIM解决方案逐步向东盟国家、中亚地区国家、非洲国家输出经验,再面向全球推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中国方案。


侵删



发布日期:2021-05-28来源:
Copyright 2019 - 2021 城市信息模型(CIM)人才培养工程综合服务平台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备18055653号-4

周一至周五9:00-18:00010-89355186